越过山丘/一句话描述一个音标

今天是十一小长假第一天,撞上了中秋节(话说一到这种节假日深圳的天空就明朗很多,空气也变得清新)。上午在家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听一个声乐课的讲座,里面提到一个概念我非常喜欢,说不管是说话还是唱歌,无非就是送气和阻气,可不是吗?从肺部呼出来的气流时而“越过山丘”,时而“钻过洞穴”,造就了各种美妙绝伦的声音,也禁不住沉思起来:人类历史这么多年,是否还有没“玩过”的声音,会不会在某年某月舌头舞动再创造出新的声音?好,不扯远了,今天想继续说说音标那点事儿。

音标是很多人直击心头的痛,学了又忘,忘了又学,其实每一个音标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征,(就跟我上面提到的一样,发音器官的不同协同组合造就了不同的音,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固定的组合,正确运用,发音就水到渠成啦)只是大部分时候我们没并有善于去发现、体会。现在我要用一句话点评每个音标需要注意的点,希望下次你再见到他们时不再是路人啰。

元音

  • i 舌头位置最前最高的元音
  • ɪ 类似于部队里面喊口令“11121”中1的发音
  • ɑ 不是普通话中“啊”前元音/a/ 英语中的/ɑ/是个后元音,舌位最低,类似于“棒” bang中的a的发音
  • ʊ代表单词-Full 看到这个图形,我就想到一个水快漫出来的花瓶/读得比较轻
  • u 代表单词-Fool 在英音中是有两点的,比上面的那个音长一些
  • ɛ 相当于汉字“也”中的第二个音
  • ɚ 卷舌的ə音(美音中用得很频繁的一个音,冠词athe都有这个音。看到这个图形就知道是个中元音,舌头位置和高度都在口腔中间,是舌头自然放置状态下发出的音)
  • ɝ 卷舌的ɜ音, “earth”的第一个音节,有的语言学家认为美音中/ɝ/比/ɚ/音舌位稍高一些,而有的认为他们是同一个音,只不过/ɝ/比/ɚ/发得重一点
  • ɔ 单词“all”的第一个音,像是一个圈即将把所有东西围起来,可以稍微读长一些 
  • æ 单词“apple”的第一个音,又称梅花音,但我觉得长得更像一个苹果,比ɛ的位置更低,口张的开一些,不要把bad发成bed
  • ʌ a的位置高一些,美音有时候在不重读的时候会发为/ə/,例如pass这个词,英音发成/pɑːs/ ʌ舌位视频             a舌位视频

辅音

  • p, b, k, g, t, d,f,v 这些音发音比较容易,但要注意舌头触碰的那些口腔部位以及区分清浊辅即可
  • s 舌尖抵住上齿龈,让气流通过,如snake
  • z s音的同时声带震动
  • θ 看这个符号,中间有一横杠,想成是被上下齿咬住的舌尖,气流从之间通过
  • ð θ音的同时声带震动
  • ʃ 比较好发,注意舌面对着(上齿龈后部和硬腭前部区域)
  • ʒ ʃ 音的同时声带震动,通常出现在法语借用词中
  • m 双唇紧闭,气从鼻孔出,就像在水下鼻子呼气那样,或者用Mmmm哼歌那样
  • n m一样双唇紧闭,但是舌头要放在上齿龈,如seven
  • ŋ软腭音,舌根抵住软腭发音,一般nkg前发这个音,如English,ink,类似普通话ng韵尾音
  • 舌面贴近后齿龈,气流从之间通过
  • 音同时声带震动
  • l 分为清晰l和含糊l(写作ɫ) 前者比较简单,像中文的“乐”;后者也是舌头先搭在齿龈上,舌身中间凹下去,呈马鞍形,然后往后拉。很多人发习惯成,区别在于发ɫ时感觉后腮部会动,但是唇形是不会动的
  • ɹ 美语中有两种发这个r的方法,一种类似于北京话的卷舌(没那么卷),还有一种更自然的舌头隆起的发音方式(英语母语人士会这么发),有一种练习方法是先发kg这种软腭音,然后慢慢移到r上来,比如借助单词 green 辅助发音(前两个音g和r舌位都没动)
  • w 软腭音,类似中文“挖” w的音,would这个单词有些人会直接发成ʊd,忽略了前面的w
  • j 硬颚音,类似中文“鸭” y的音,位置约在/i/的舌位,但迅速滑倒后面的元音
  • h 声门音,类似于中文中“海”的h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