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大名著中读懂中国人 Getting to know Chinese people through the four classic novels

 
四大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了,不同年龄的人去品读原著或者看改编剧,都有不同的感受。四本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精心创作的佳作,相较于现今很多流水线的快餐式古装剧,更加值得反复回味。
这些天,抽空重温了央视版的三国和红楼,更加觉得这几本书就是教中国人识人行事的典范之作。时至今日,下面这些内容其实都没有太多改变,观望四周便可以窥见剧中一切。
 
    人情世故。在中国生活最不免逃脱的就是人情世故。在电视剧中故事的情节一般都会发生在“看在某某某”的面子上。辈份,礼仪,传统。。。都会改变事情原本的走向。
剧中的大部分人物也熟谙各种套路,顺水推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活的游刃有余。回到现在中国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家庭,职场,官场也这样一以贯之地运行着。
 
    人物性格。虽说千人千面,性格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但粗地“打量”,其实很多人的性格都有惊人的相似性。脑洞大开一下,将红楼700号人物,水浒180个好汉,三国上千文官武将,西游记各路神仙妖魔鬼怪聚在一起, 性格相似又聊得来的人可以说就那么几群。在看剧的过程中,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这个王熙凤好像我们公司的HR大姐,刚才那个送水大叔又像水浒里面的某号人物, 大学的某某老师总是能给我指路,看清问题所在,好似西游里面的观音。。。凡此种种,不妨玩个游戏,你总能在现实中给每个人头上“贴上”这些名著人物的贴纸。
 
    环境对人的影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人也是一样,一样米养百样人。在红楼梦里,同一个家长,不同的子嗣性格也各异。在水浒中也有因为环境的改变而被迫被逼上梁山的英雄。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当你遇到一个人,可以从他的现状或者某个决定推测出他的所处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
 
    人的欲望。我们的老祖宗说人有七情六欲,而国外也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6种, 基本包括一个人所有的欲望了。从三国演义中我看到了人们对权力的欲望(自我实现需要),从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安全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08个好汉大部分的初心都是讨个出身), 从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金钱地位的欲望(尊重的需要)。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我实现的向往,也是达到最高精神境界的一种渴望吧。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大抵满足了生理需要,不同阶层的人还在为不同的需求奔波和奋斗。
 
    人生。四大名著有三部都算是悲剧收尾,三国自不用多说,战争无情,死伤没有定数。红楼更是如此,诸芳流散,红颜薄命的不在少数。就算戏外, 多年后演员团聚时也少了不少主心骨,令人唏嘘。人的一生就像坐过山车,注定会遇到各种曲折刺激,何不把它当做一种享受,去经历去感受,去聪明地决策(小说中的人物大部分受限于封建社会过着一眼能够见到头的生活,特别是小人物像丫鬟,如果她们想要改变的命运,就要会去聪明地迎合)。不要委屈自己,提前做好风险管理。
 
    不管是平日说话引用其中的典故用语还是与剧中人物共情, 四大名著已经无意间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了, 相信只要读过的人都能就当中情节相谈胜欢。不如将这四本书当作联络你身边人的纽带,也把他们当作你待人接物的参考。

这是我去年写的一篇文章,今天因为某些事又联想到四大名著。2022年是OpenAI大秀拳脚的“元年”,人工智能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但无论它如何发展,其只是工具,“自私“的人类会竭尽全力使之成为服务欲望的工具。人类历史这么多年,其实我们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主流的人类世界依然没有任何变化。观察一个人,如果他/她与主流的行为有所变化,那一定是受到外界的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很多行为解释起来就很容易了。